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太湖风

路人走丢的脚步声......(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)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陆顺发,笔名:路人、柳思人、贝一川。职业,教师。 诗,像地旮旯里的小草一样嫩。有一天,路人的诗老了,太湖风里的雪也会跟着变老——白白的一生,走丢了不少脚步声。有诗(文)发表于《长江诗歌》《青年与社会》《营口晚报》《现代作家文学》《辽河诗词》《月亮诗刊》《新诗大观》《大众》《核桃源》《诗潮》《燕赵文学》《大别山诗刊》《渝水诗刊》《南风志》《天下诗歌》《岚》《新诗人》《营口诗歌》《诗歌月报》《关东诗人》《大诗界》《中国作家协会会刊》等纸媒网刊。

传说 柳思姑娘【原创】  

2009-05-18 09:04:33|  分类: 小说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文 /  路人

        相传,在很久很久以前,离开石淙小镇往西偏南约摸“九”把路的地方,有一条东西向的无名小河,笔直笔直的。小河东头连着“东白云塘”,西头连着“西白云塘”。在小河的东头北岸,有一个“桑叶行”,当家的姓柳名元,因为平日里喜欢替乡里人写封信、春联或生辰八字什么的,所以大家习惯叫他柳老先生。柳元娶妻施氏,施氏勤劳厚道人品好。夫妻俩晚年才得一女,取名柳施。

       柳施自幼乖巧,能歌善舞。长到十来岁时,琴棋书画,样样有一手。特别是她练得一手好琴。人说“女大十八变”。这,一点也不假。柳施长到十五、六岁时,如花似玉,人见人爱。她平日里天天练琴,早晚两次,寒暑不断。日复一日,她的琴技逐渐精深起来。慢慢地,她的名气也就大了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据说,这一带的小伙子们喜欢传唱这样一首民谣:

        柳施柳施,赛过西施;

        琴声一响,河水上涨;

        左邻开窗,右舍慌张;

        农家小伙,踮脚张望;

        富家子弟,挺肚吟唱:

        牛粪勿配嫩鲜花,

        嫁人定要嫁我郎。

        ……

        当时,方圆几十里地的少男小伙儿,托人说媒的,踏破了柳家的门槛。可柳施姑娘就是一个也看不上眼。柳老先生看在眼里,急在心头,整天唉声叹气:“女到嫁人时,方知做父难哪!”……

        一天晚上,柳施姑娘抚琴弹唱。曲儿一会儿如春风洗面,一会儿又似夏雨打荷。细腻之中透着淡淡的忧伤;深情之处又夹着种种无奈。等到黄昏人静,那忧伤、那无奈,更是听得清清爽爽。

        忽然,前方传来非常动听的歌声。歌声和着姑娘的曲调,此起彼伏。当柳施停手细听时,那歌声就慢慢地隐去了;再提手续曲,歌声又由远而近;一会儿功夫,歌声好像近在窗外。接连好几个晚上,都是如此。于是,柳施姑娘,情窦顿开,胸中起了波澜:莫不是老天知人心,送我梦中郎君前来?她脸起红晕,羞滴滴不敢细想。……直到第七个晚上,柳施姑娘终于按捺不住积在胸中的情感,轻轻推开窗户看了一眼。见对面站着一位英俊的小伙子,她羞涩万分,急忙关窗,轻声问:

       “窗外何人?”

       “姑娘休怪!我乃琴之知音,虽爱慕姑娘,但只因天各一方,真情难讲……,无意中惊扰了姑娘练琴。”

言罢风起。一会儿,窗外又一片寂静。等柳施姑娘再开窗时,却不见了那小伙子的踪影。

        俗话说:姑娘心不好动,动一动收不拢。这以后的日子,柳施姑娘茶饭无味,度日如年。柳老先生也曾是个读书之人,知道世有“一见钟情”之事。无奈那小子连个姓名也不留就走了,从此就断了音信。见女儿一天天消瘦,他和老伴却一点办法也没有。

        从那以后,柳家就失去了往日的快活。柳施姑娘虽然有时偶尔也弹弹琴,但琴声忧伤,弦外有音……。

        第二年端午后的第十天,正好是柳施姑娘的十七岁生日。这天晚上,窗外月朗风和,蛙声阵阵。柳施姑娘触景生情,操琴独奏。弹到情深之处,悲悲切切,泪流满面,——多么希望心中的郎君循声前来,哪怕是只听其声不见其人,也可暂减相思之苦。没多时,远处果真又传来了歌声——多么熟悉的声音,柳施姑娘喜出望外,推开窗户,一阵风迎面而来,却不见其人,只飘进一封书信来。柳施姑娘打开信细读,才知自己日夜思念的郎君是何人?她当即大叫一声:“让我随君同去吧——!”就不顾一切地冲出家门,循声远去。不久,天空中划过一道刺眼的强光,紧接着一声巨响后,天摇地动起来……。

       第二天一大早,当人们起来,惊奇地发现原本笔直笔直的小河,竟曲成了一条“龙”的模样。

       后来,人们出于对柳施姑娘聪明贤慧、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仰慕之情,把这一带取名为“柳施”。再后来,不知什么时候什么人,又把它改写成“柳思”,并把“东白云塘”叫做“柳思塘”。

       从此,“柳思”这个诗一样的名字,一直被人们沿用下来。

       如今,当你来到柳思桥头大樟树前,就能看到一个不大的漾潭。据说,这就是“龙”的头;往东往南两条河,就是两根长长的“龙”须;往北的一条河,就是柳施姑娘的化身。漾潭往西的小河,蜿蜒曲折——这就是“龙”身;沿河西上,在河的南北两边先后能看到四个河“兜”,它们依次为:“三十亩兜”,“新文兜”,“陆家兜”,“林家兜”——这就是“龙”的四只脚。最里的“小港里”,就是“龙”尾。——这条河,便成了名副其实的“龙河”了。

       至于故事中那个和曲高歌的英俊小伙子是谁,从天上飘落下来的书信的内容怎样,传说不一。但有一种说法,人们比较认同,那就是:

        ——那个来去匆匆的英俊小伙子——柳施姑娘的梦中郎君,并非凡人,原是东海龙王的三太子。因偷游凡界、痴情凡人,受到老龙王惩罚,被锁在牢房之中,出不了宫门。无奈之下,三太子暗嘱虾将下凡,模仿他的声音高歌传信,转告思念、受惩罚等实情。不料乌龟精告密,老龙王再次龙怒大发……。于是,就有了人们不愿意看到的故事的悲剧结局。

(2008-10-16修改)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67)| 评论(3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